图为“小小羊提米 【#10月17日新增本土确诊208例##10月17日新增本土无症状587例#】10月17日0—24时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0例。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(福建13例,广东11例,四川4例,北京3例,天津3例,云南3例,内蒙古2例,上海1例,山东1例,重庆1例),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(四川3例,福建2例,北京1例,广东1例);本土病例208例(山西46例,广东36例,内蒙古17例,湖南16例,北京14例,江苏11例,陕西9例,浙江8例,四川8例,新疆8例,河南6例,云南6例,湖北5例,黑龙江4例,辽宁3例,宁夏3例,广西2例,重庆2例,西藏2例,上海1例,山东1例),含2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(山西5例,内蒙古4例,北京3例,宁夏3例,江苏2例,四川2例,浙江1例)。无新增死亡病例。无新增疑似病例。摄
近日来,一种新型“健身方式”在多地的都市年轻人中悄然流行——空闲时间(下班或下课)骑自行车送外卖。对于他们来说,赚钱只是“支线任务”,减肥和解压才是主要目标。
居住在湖北黄石的“00后”金女士是一名“准研究生”,最近,她利用暑假时间开始了每天3小时的骑行送外卖。在社交账号上,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:开学前,从117斤瘦到100斤。
在网络上,大家对此评价不一,其中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“抢他人饭碗”的行为。8月5日,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骑行送外卖的当事人,同时对话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胡鹏辉,分析了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与问题。
既能赚钱又能减肥 外卖员称单量没受影响
对于金女士来说,骑行送外卖的初衷源于一个简单的目标——减肥。
金女士说,作为暑期宅家无事的“准研究生”,这不仅是打发时间的新方式,更是一种“有意思”“好玩”的体验。与其每天在家宅着,还不如找点事情做。外出接触不同的人,让她感觉社交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都有所进步,甚至改善了她“方向感不太好”“导航不太会看”带来的困扰,锻炼了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。
金女士的日程安排得很规律:每天下午6点多骑上共享单车出发,送到晚上9点多结束,大约3小时。作为新手且使用单车配送,她目前每天能完成7单至8单。收入方面,她坦言“单价会比较低”,大部分订单在3元左右,距离稍远的可达五六元。
坚持8天后,她已成功减重近4斤。她的目标是在开学前从117斤减到100斤。
对这种“赚钱又燃脂”的生活方式,在网络上,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声,有部分网友认为,这会抢外卖员的“饭碗”。
带着网友的疑问,记者咨询了两位在上海跑外卖的骑手。两人都称,上海日订单量超百万,需求像海绵。网友担心的“抢饭碗”,更多是一种焦虑。
对抗规律性锻炼 持久性有待继续观察
“外卖健身”现象产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胡鹏辉认为要从两方面看,首先,伴随着健康管理年来临,让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。其次,相对于去健身房等方式,骑自行车送外卖的优势除了锻炼外,还增加了新奇体验感,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抗无聊的规律性锻炼的重要方式。
“从客观上来说,确实增加了部分人的收入。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每天下班之后送外卖的收入是否与付出的时间精力等值,是值得商榷的。更进一步,对于这些人而言,他们的主要目标也不是收入。”胡鹏辉分析,“而且,他们也很难真正抢到外卖员的饭碗,其送单量、送单效率低于外卖员,其持久性也有待继续观察。”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邹阿江 【编辑:刘阳禾】